作者:中影人藝考舞蹈學苑 來源:www.ponycyclestore.com 發布時間:2022-02-21 閱讀量:361
舞蹈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表演形式,種類繁多且千變萬化,其中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代表中國國家靈魂的舞種便是源自民間的民間舞和民族舞。這二者究竟各有怎樣的特點,又有著怎樣深遠的淵源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開這兩大傳統舞種的面紗
一、民間舞
民間舞蹈(folk dance) 起源于人類勞動生活,它是由人民群眾自創自演,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及人們精神風貌的群眾性舞蹈活動。又稱文化的“活化石”。
東北秧歌
東北秧歌是從遼南高蹺孕育發展出來的:在體態上始終保持前傾的特征;出腳時,踢抬有力;收回時,落地快而扎實。
膝部規律性的頓挫和舞蹈翻轉時的爽利結合起來,形成了東北秧歌特殊的體態動律,人們稱之為"艮勁"。這種"艮勁"也同時與東北人民剛強不屈的性格相吻合,體現出了東北平原鄉村人民獨特生活習俗和性格氣質。
陜北安塞腰鼓
腰鼓在民間舞蹈中非常常見,古往今來一直不絕于世。至今,陜西民間,特別是陜北一帶,青少年男女腰間斜跨帶子,系上腰鼓,兩手各執小木棍,于前后左右擊打,并有鑼、釵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聲清脆響亮,格外入耳悅目。每逢節日,男女老少們都會聚在一起演出或觀看腰鼓,成為陜西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獅舞
廣泛流傳在中國各地的“獅舞”,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舞獅含有祝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的意愿。今日廣泛流傳在中華大地及海外華人聚居區的“獅舞”,仍然是為祈福納祥、祝愿生活幸福而舞。
民間舞與"巫"分不開
古代"巫"與"舞"同音,"巫"人一般都精通舞蹈,或者說舞是由這種原始的宗教儀式發展而來的。原始時代人們意識正處于混沌狀態,當征服與支配自然界的強烈愿望因缺乏卓有成效的手段而難以實現的時候,巫事活動中那盛大的舞祭就開始了。直到今天,許多地區和民族還存在這種最古老、最原始的民俗活動。
此類巫舞經過傳承、發展到今天,其生產、宗教成分減弱,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如維吾爾族的娛樂性集體舞"麥西熱甫",起初的目的是為了祭祀;漢族的"秧歌"開始時是為了祈豐;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的"跳月"是為了求偶;北方某些少數民族的"薩滿"是為了治病。
民間舞與民俗活動分不開
全民性的大型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等,都伴有大規模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為民間舞營造了特定的環境和氣氛,并為民間舞提供了傳承的契機。
二、民族舞
泛指產生并流傳于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蒙古舞:豪邁輕盈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由于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維族舞:熱情似火
由于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征。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群眾傳承是民族舞蹈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家族傳承主要在親屬間進行。這種子孫代代相承的傳承方式有自己的優點,因為是家族內部傳授,所以很少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因而傳承的內容,能較好地保證原有的風貌,保證民族舞蹈的純正的民族風味。這也是我們至今可以看到很多原生態民族舞蹈文化的原因。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