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影人藝考舞蹈學院 來源:www.ponycyclestore.com 發布時間:2022-06-05 閱讀量:181
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的有龍舞、獅舞、燈舞、綢舞、秧歌等等?,F經專家整理加工已進人課堂的有東北秧歌、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那么,漢族舞蹈有什么特點?
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傳的,同一種舞蹈形式會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時期,漢族分成南、北兩地而居,民間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漢族由西北向東南擴展中,各地漢族的民間舞蹈更是紛繁多彩、各有所長、地域色彩濃郁。一般說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體態,北方重技巧。
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輕巧,北方多強調場面隆重、壯觀。宋明以后,南方喜歡各式各樣的燈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雜技性強。同一種漢族民間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區藝術特色,也會有不同的名稱,反映不同的側重不同和習俗。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體態是舞蹈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是舞蹈的重要元素,要掌握不同的民間舞的獨特風格,首先要掌握體態。舞蹈從頭到尾都展現著體態,體態是舞蹈語言互相連接的構架。跳民間舞時,只要舞動起來,就形成了體態。
民間舞的體態在教學上經過從繁到簡、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分析才確定它在訓練中的價值所在。體態是否正確決定了舞蹈中舞姿和舞蹈動作是否完美,此外舞蹈風格成型也由體態而決定。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漢族最為隆重和熱烈的傳統民俗節日。人們對于一年新春伊始、萬象更新的祝福,對于未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祈求,以及獲得一年中唯一一次身心的徹底放松和歡樂,便把所有的時間和心力統統貫注在春節期間所舉行的活動之中。
只要在漢族生活的地區,從農歷的臘月下旬至新年的幾乎整個正月,都可稱作春節期間。人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從制作新衣、清潔宅院、準備祭祀供品、籌做節日佳肴到準備歡慶活動儀式、演出等傾注著百般的熱情,以獲得對新一年期盼的實現。冬季的正月,是中國所有農區的農閑期,為籌劃、歡慶春節提供了條件。在漢族,春節民眾歡慶活動,因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而分別開始于正月初三或初五,但基本都以正月十五的燈節作為活動的最高潮和終結。當然,也有個別地區,在正月二十八還要舉行一次“團圓年后的再團圓”。
《秧歌》是春節群眾歡慶活動中,起著承前啟后、烘托氣氛的大型歌舞形式。這里所指的“秧歌”不僅是單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著數十種歌舞形式所組合的文藝演出隊伍。這支隊伍既要在走街串巷中做行進表演,又將最后集中于曠場做正式的歌舞演出。因此在北方,人們索性就把過去有著祭祀色彩,而今完全成為春節娛樂式的民間文藝形式稱為“社火”或“秧歌”,把這支浩蕩的隊伍統稱為“秧歌隊”。秧歌隊的最前方,由高舉象征來年風調雨順大傘的藝人率領下,“龍舞”、“獅舞”舞隊位于隊首;接下來是一隊隊手提腰間彩綢翩翩作舞,能走出“雙葫蘆”、“四門吊斗”、“繞菠花”各種圖案的“大場”表演和由專門表演青年男女間純真愛情舞蹈“小場子”的著名藝人,所組成的“秧歌隊”;然后是腰間橫挎紅色腰鼓、踏著激越鼓聲的年輕人,表演著令人眼花繚亂的“打虎式”、“回頭望月”、“緊三槌”等套路的“腰鼓隊”;在后面是腰系竹馬或旱船,扮演新郎送媳婦回娘家的“跑驢” 或“跑旱船”;腳踩丈八高蹺、穿戲裝、彩繪臉譜的“高蹺隊”;扮成長腿、尖嘴仙鶴與不斷開合蚌殼的河蚌,相互配合表演著民間寓言故事“鶴蚌相爭,漁人得利”故事;接下來還有名為《火盆架子》的隊伍,那是把冬季用于取暖的炭盆架,用繩子將其高于腳面懸掛在肩上。盆架以綢布、花草裝飾,表演者戲裝打扮,表演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戲曲節目《水漫金山》、《草橋相會》等劇目。 在這些重頭表演隊的后面,還會跟隨著來自附近各村的兒童“霸王鞭隊”、舞于兩根扁擔之上的技巧性“胸鼓”表演;源于道教,在頭、肩、雙手各放置和托拿點有燃燭的荷花形瓷碗,進行雜技式表演的《荷花豌》;縛于高竿之上,保持多種姿態的人物造型《抬閣》等等,被歡天喜地、熙熙攘攘的人們擁簇著一同前往最后進行表演的曠場。
由各個村鎮陸續舉行的這種熱烈而歡騰的歌舞慶祝形式,將貫穿著整個春節期間,直到正月十五的“燈節”,再添加上無數掛于街巷兩側名目繁多、色彩斑斕、巧奪天工的燃燈,真使人難辨自己身置人間還是瑤池。
漢族民間節日歌舞之豐富和廣博,是難以述說完和全面的。
說明: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QQ:1624823112),萬分感謝!